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梁原
“法治是推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衛司法系統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去年中衛工業園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成立,有效實現了園區內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為勞資雙方平等溝通架起了一座‘連心橋’。與此同時,建起了以構建基層和諧為落腳點的‘人民調解+仲裁+信訪’糾紛治理新模式,推動了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暢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今年我們將以‘塞上楓橋’調解品牌創建提升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專業性、行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近日,寧夏中衛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溫情調解破堅冰
2023年1月4日,寧夏中衛工業園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接到求助,山東某建設有限公司承攬了寧夏某有限公司項目工程后雇傭胡某等40多人從事安裝工作,工程結束后拖欠胡某等40多人工資130萬余元未予支付,因多次索要工資無果,胡某等40多人采取“堵門”“盯企業負責人”等極端方式進行催要。為防止矛盾糾紛進一步激化,寧夏中衛工業園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主任李樹興積極聯系中衛市公安局工業園區分局相關人員,并帶領兩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前往企業進行調解。
專職人民調解員與公安部門相關人員到達現場后,采取公安穩控局面,調解“講法”“講理”等方式對雙方當事人的情緒進行了安撫。經過“背對背”地摸底,專職人民調解員了解到該案件是由于工程分包后分包方未支付工資引發的糾紛,牽扯人數多、涉及金額大,曾在私下協商過程中發生過爭執。面對此種情況,專職人民調解員采取“先普法,后調解”的方法,向當事人闡釋了《民法典》《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關于農民工工資支付的相關規定,提醒雙方當事人理性處理,隨后又耐心細致地向雙方當事人分析糾紛解決方案,積極引導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向“中和”方向發展。在專職人民調解員的不懈努力下,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了調解協議,并就協議內容申請了仲裁確認,寧夏某有限公司現已將拖欠胡某等40多人的工資全部支付完畢。
“一站式”服務促發展
作為中衛市集工業發展、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中衛工業園區現有企業11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81家,在崗職工1.4萬人。近年來,隨著企業不斷入駐,園區內追索勞動報酬、工傷保險等各類矛盾糾紛日益增多,2021年投訴案件149件、合同糾紛等案件350余件,因調解人員力量不足、專業能力欠缺等因素影響,矛盾糾紛無法及時有效化解,嚴重制約了園區安全和穩定。
去年6月,中衛市司法局按照“矛盾糾紛多發頻發在哪里 法律服務陣地就建設在哪里”的理念,積極協調工業園區管委會打造了集“矛盾糾紛調解”“勞動仲裁”“法律宣傳”等多項職能為一體的中衛工業園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實現了園區內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
有需必應,無事不擾。該中心以“快”(矛盾化解要快)、“活”(調解方式要活)、“回”(調解成功要回訪)“三字訣”為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依法調解、公正評斷的調解理念,以“情”為紐帶,以“理”述政策,以“法”解糾紛,為勞資雙方平等溝通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該中心設立以來,組織專職人民調解員開展普法宣傳64次,解答群眾法律咨詢169次,排查矛盾糾紛968人次,化解信訪案件11件,調處糾紛169起,涉案人數761人,涉案金額1768萬余元,引導申請仲裁確認案件144件,切實有效發揮了人民調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
近年來,中衛市司法局認真落實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要求,以行政執法水平、立法為民質效、社區矯正與安置幫教質量、行政復議規范化建設、法治宣傳效果、矛盾糾紛化解能力、“便民惠企”服務、公證服務、民商事仲裁質量九大提升行動為抓手,積極營造最優法治營商環境。努力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實現源頭化解,營造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氛圍。
責編:李迅
一審:彭吉璐
二審:付志勇
三審:何金燕
來源:湖南法治報